人本主义非指导性原则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应用人本主义非指导性原则,本质上是对“教育是人影响人的过程”的回归。它不仅能解决传统管理中“管得住行为,管不住心灵”的困境,更能为学生构建一个充满安全感、创造力与成长动能的精神家园。 这一理念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关注学生独特性”的要求高度契合。
一、人本主义非指导性原则的含义与特点
(一)含义
人本主义非指导性原则由卡尔・罗杰斯提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是直接给予学生知识或指令,而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安全、信任的环境,让学生能够自主地探索和学习,依靠自身的内在动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促进者、引导者。
(二)特点
1.以学生为中心
将学生的需求、兴趣和个人经验置于教育活动的核心位置,一切教育决策和活动设计都围绕学生展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2.强调情感因素
注重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温暖、理解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积极的情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人格发展。
3.非指令性
教师避免直接对学生进行命令、指示或评判,而是通过倾听、接纳、鼓励等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探索和决策,让学生在自主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潜力和价值。
二、人本主义非指导性原则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一)小学低年级
1.学生特点
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行为习惯和认知能力的初步养成阶段。他们好奇心旺盛,但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更感兴趣。同时,情绪容易波动,对老师和家长有较强的依赖心理。
2.具体措施
(1)营造温馨环境
鉴于低年级学生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和敏感特质,教师要创设一个温馨、充满童趣的教室环境。在教室布置上,可设置色彩鲜艳的卡通主题区域,如“故事角”,摆放各种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的绘本,并在墙上张贴孩子们的绘画作品。教师在日常交流中,要用温和、亲切的语气与学生沟通,多给予拥抱、微笑等肢体语言表达关爱,让学生感受温暖和安全,建立起对教师和班级的信任,符合以学生为中心和强调情感因素的特点。
(2)游戏化学习引导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游戏充满兴趣。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融入游戏活动中。例如在识字教学中,设计“汉字卡片翻翻乐”游戏,把生字写在卡片上,让学生分组翻卡片,认读并组词,获胜小组可获得小贴纸奖励。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鼓励他们自己尝试认读,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给予启发式引导,如“这个字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哪个字很像呀?”这种方式遵循非指令性特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知识。
(二)小学中年级
1.学生特点
中年级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增强,开始有了一定的自主思考能力,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并渴望探索。他们的合作意识有所提升,喜欢与同伴交流互动,同时,在学习和生活中开始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判断能力有待提升。
2.具体措施
(1)组织小组讨论
基于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自主思考和合作意识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学习或班级生活中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比如在讨论“如何保持教室整洁”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围坐在一起进行讨论,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倾听学生的想法,但不直接给出解决方案。各小组讨论结束后,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结果。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如“你们小组的想法很有创意,考虑到了很多细节”,让学生在自主讨论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和非指令性原则。
(2)尊重兴趣选择
教师要关注学生逐渐显现的兴趣爱好,并提供支持。在班级社团活动中,设置绘画、手工、朗诵等多种社团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参加。对于选择绘画社团的学生,教师提供绘画工具和场地,鼓励他们自由创作,不做过多风格和主题的限制,只是在学生需要时给予一些绘画技巧方面的建议。这种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符合人本主义非指导性原则。
(三)小学高年级
1.学生特点:
高年级学生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他们开始关注自身形象和在他人眼中的评价,有较强的自尊心。在学习上,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有所提升,并且渴望在各方面展现自己的能力。
2.具体措施
(1)学生自主管理
鉴于高年级学生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教师可以推行班级事务学生自主管理模式。设立班长、学习委员、纪律委员等多个班干部职位,通过民主选举让学生自己选出班干部。班干部负责班级日常事务的管理,如制定班级值日表、组织班级活动等。教师作为指导者,在班干部遇到重大问题时给予建议和支持,但不直接干预具体事务的处理。例如在组织班级文艺汇演时,班干部负责节目策划、人员安排等工作,教师只是在汇演前检查准备情况,给予鼓励和必要的提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2)引导自我反思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自我反思活动。比如每周安排一节班会课,让学生回顾本周自己在学习、品德、社交等方面的表现,思考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制定下周的改进计划。在学生反思过程中,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不进行批评指责,而是给予理解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如学生提到自己在本周课堂上发言不够积极时,教师可以说“你能意识到这一点非常好,老师相信你下周一定能勇敢地举起手”,体现非指导性原则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引导。
文字:徐柔柔 韩观琼 王一菲 审核:陶红 吴水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