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学院
学生活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生园地 >> 学生活动 >> 正文

研究生学习成果分享(三)丨社会建构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23日  浏览次数:

社会建构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社会建构理论强调知识是社会建构的,学习具有社会互动性、情境性,个体应发挥主动建构作用。社会建构理论在小学不同年段的应用:低年级通过游戏化规则建构,如“班级小法官” 游戏;中年级进行协商式制度共建,像 “圆桌议事会”;高年级开展社会化场景迁移,例如运行 “班级联合国”。这些应用旨在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培养多种能力,助力班级管理与学生成长。


一、社会建构理论的含义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知识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学习是个体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协作来构建知识的过程。

(一)知识的社会建构性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语言、符号等工具,经过协商、对话等社会互动过程共同建构起来的。例如,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时间”的概念和理解就存在差异,这说明知识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具有相对性和情境性。

(二)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学习被视为一个社会互动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与他人(如教师、同伴等)的交流、合作、讨论等方式,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共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在课堂小组讨论中,学生通过交流各自的想法,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加全面和深入,这体现了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三)情境的重要性

知识的建构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生的,情境为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背景和资源。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环境中的各种要素进行交互,从而构建新的知识。比如,在科学实验课上,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结合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这说明情境对学习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

(四)个体的主动建构

尽管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社会因素对知识建构的重要性,但也不忽视个体的作用。学习者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他们在社会互动和情境中,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知结构,主动地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整合,构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面对同一幅艺术作品,不同的学生由于自身的生活经历、审美观念等不同,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这体现了个体在知识建构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社会建构理论在小学不同年段的具体应用

(一)低年级(1-2年级):游戏化规则建构

1.角色扮演建立规范

(1)设计“班级小法官”游戏

学生轮流扮演“规则守护者”,用情景剧形式展示正确行为(如排队、分享文具),其他学生模仿并讨论“为什么这样做更好”。

(2)使用动物形象贴纸(蜜蜂代表勤劳、蚂蚁代表合作)标注班级区域,引导学生将抽象规则具象化。

2.可视化协作任务

(1)“积木挑战赛”

每组用积木搭建理想教室,完成后讲解设计理念(如“我们搭了大的图书角,因为要一起看书”),自然生成班级空间使用规则。

(2)制作“互助手掌树”

每次帮助同学后按手印并签名,每月统计“最温暖手掌奖”。

3.仪式化规则强化

(1)设计3句魔法口令

“小耳朵竖起来”(安静)、“小火车连起来”(排队)、“彩虹桥搭起来”(合作),配合手势每日演练。

(2)设置“规则存钱罐”

违反规则时投入代表反思的“星星纸”,周五集体打开讨论改进方案。

(二)中年级(3-4年级):协商式制度共建

1.班级议会机制

(1)实行“圆桌议事会”

每周30分钟讨论班级问题,使用“发言球”(持球者发言)和“问题漂流瓶”(匿名投递议题)。

(2)制定“班级宪法”

分组起草不同板块(纪律、卫生、学习),通过辩论整合成图文并茂的契约墙。

2.项目式责任承包

(1)“班级公司制”

设立“环境科技公司”(卫生)、“文化传媒公司”(板报)、“和谐调解局”(矛盾处理),学生竞聘上岗并设计LOGO。

(2)实施“成长银行”

将作业质量、课堂参与等转化为“成长币”,可兑换特权(如午餐音乐点播权)。

3.跨组竞争与合作

(1)开展“拼图学习法”

将知识点拆分给不同小组,通过组间信息交换完成知识拼图,培养依赖与责任感。

(2)组织“班级奥运会”

设置需要协作的趣味项目(如8人9足、知识接力赛),胜负与小组积分挂钩。

(三)高年级(5-6年级):社会化场景迁移

1.模拟社会实景

(1)运行“班级联合国”

每个小组代表不同“国家”,针对校园问题(如霸凌、环保)提出解决方案,需争取“他国”支持通过提案。

(2)开设“校园听证会”

针对真实事件(如手机管理)模拟听证流程,培养理性表达与多元视角。

2.社会服务学习

(1)实施“社区问题实验室”

分组调研校园/社区问题(垃圾分类、停车混乱),设计解决方案并争取物业支持实施。

(2)开展“职业体验周”

设置班级岗位(记者、财务、HR),按公司模式运作班费管理和活动策划。

3.元认知培养计划

(1)制作“成长思维档案袋”

每月记录自我管理案例,用“初期想法→调整过程→最终结果”的格式进行反思。

(2)开展“认知偏差侦探课”

通过情景分析识别“贴标签”“以偏概全”等思维误区,提升自主管理能力。

综上所述,社会建构主义的班级管理本质是通过“微社会”实践培育未来公民的治理素养,“让学习发生在关系网络中”。学生在管理中不仅学会解决班级事务,更在文化工具的运用中,建构起“参与公共生活”的深层能力——这正是教育超越知识传递的终极价值。无论是低年段的情境启蒙,还是高年段的社会化实践,核心都在于激活学生的经验参与、协作反思与意义生成。


文字:骆盈 岳心洁 任晴 审核:陶红 吴水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