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践与成长—河源市第一小学见习心得
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此次随学院领导与老师赴河源市第一小学开展调研,于我而言堪称一场满载而归的成长之旅。我携课题《十几减9》进行15分钟试讲,在课堂展示与课后交流中,收获了弥足珍贵的教学启示。
一、理论与实践的碰撞:试讲中的现实镜鉴
试讲后,数学组吴瑜娜老师与李惜静老师以深厚的专业素养和敏锐的教学洞察力,为我精准把脉课堂中的症结:
(一)教学环节的结构性反思
1.单元整体意识缺位:对《十几减9》的教学设计未能置于“20以内退位减法”单元整体框架中考量,忽略了知识间的逻辑关联与认知递进性。
2.导入设计的适切性偏差:复习导入与情境创设可以更生动形象地贴合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需要趣味性与启发性,这可快速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
3.板书功能的低效化呈现:板书过多文字呈现,未通过图示、符号等可视化元素引导思维路径。
4.教学语言的规范性不足:口语化表达与重复性口头禅频繁出现,削弱了教学语言的精准性与感染力。
(二)教学策略的专业性指引
1.学情分析的科学化路径:需通过问卷调查、前测练习等定量研究方法,精准掌握学生的计算基础、思维特点与学习难点,使教学目标设定与活动设计更具靶 向性。
2.核心素养的浸润式培育:数学抽象、运算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渗透于情境探究、算法交流等教学环节,避免将其简化为教学目标中的生硬表述。
3.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建构:小组任务需明确操作指令(如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说一说)。
4.多媒体工具的优化性运用:PPT设计应遵循“极简主义”原则,通过色彩对比、动画层级突出教学重点,避免因信息过载分散学生注意力。
二、教育本质的再认知:以生为本的教学觉醒
两位老师的点评如同一面明镜,不仅照见我教学技艺的疏漏,更引领我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教学需充分尊重其认知特点,需通过具象化情境搭建思维阶梯,借助操作性活动激发探究欲望,在同伴互助中实现认知共建。
接下来,我要将把这些宝贵建议转化为实际行动,不断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在提升教学技能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育工作者而不懈努力。
供稿:2024级小学教育研究生 韩观琼 审核:陶红 吴水爱